多伦路的景和云
| 招商动态 |2016-09-23
如果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那么培养一条“闻达”之路需要多少年代?
▲ 鸿德堂
尤其是这种闻达的意义,不在于这条马路上有几个商家顾客盈门,不在于这条马路上美食喧嚣,也不在于这条马路上的小商品市场热闹……这样的“闻达”两三年便可以轰轰烈烈,并且这也不是闻达。一条马路闻达的本质,在于它的人文气息。从最初的积淀到桃李无言般的传扬,这个培养或者说自我修炼的过程需要多少年?答案是100年。这便是多伦路。
▲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说不上多伦路有什么有名的店家,也没有人会关心这条小马路的房价,但是只要说起多伦路,人们便会联想到鲁迅,联想到左联,联想到诸多闻达之人。正是他们,在多伦路汇聚起人文的气息;正是他们,在多伦路创造了历史;也正是他们,营造了多伦路的闻达。多伦路这条幽静曲折的小马路,曾经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的时刻。
▲ 多伦路
多伦路
修建于1912年。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买下这片土地,填河造路,招商引资。这一条路便叫窦乐安路,也就是后来的多伦路。
▲ 孔祥熙公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小小的多伦路上一度“群星璀璨”。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30多位左翼文化人聚居于此,不时进行频繁的文学交流。鲁迅当时的寓所离后来的左联成立会址仅百米开外。每到下午,他总喜欢走进街道转角处的公啡咖啡馆。在鲁迅喝下午茶的时候,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就聚拢于此,开始了一场场“文化沙龙”,筹划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事宜。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一间教室里宣告成立,鲁迅成为左联的旗帜人物。左联成立之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这一个创造历史的会议地址便是多伦路201弄2号。一幢英式花园别墅,为陈望道任校长的中华艺术大学校址。这幢建筑1924年建造,整体形态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城市住宅形式,典型的仿古典主义住宅建筑。
▲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鲁迅足印
如果说,多伦路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重镇”,那么,景云里就应该是这个重镇的灵魂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这个颇有诗意的石库门里。景云里之景和云,仿佛就是多伦路墙上的背景和多伦路天上的云彩。
▲ 景云里
景云里建造于1925年。鲁迅搬来时,这里刚刚落成不过两年。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当时住在景云里,他告诉鲁迅:他的邻家还有叶圣陶和茅盾。于是,鲁迅很快决定搬来——鲁迅10月3日才到上海,5天后就搬来景云里,而且一住就是两年多。
▲ 多伦路上的铜像
就在景云里的石库门内,鲁迅用一杆“金不换”的毛笔,一扫海上文坛的媚俗之风。热血青年柔石也拿出了被鲁迅先生所赞赏的、堪称中国早期写实主义的杰作《二月》。
▲ 公啡咖啡馆遗址
当然,多伦路还有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 夕拾钟楼
不过这一切曾经被彻底淹没。很长一段时间,多伦路一直被四川北路农贸市场占据着,搭了个钢结构彩钢板瓦屋顶,将两旁的别墅和名人故居都遮掩掉。沦为菜场的多伦路每天都充满了喧腾。
▲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最终
多伦路还原了现代文学重镇的风貌。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还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还有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它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
▲ 文化名人墙
多
伦路很短。但是这一条长仅550米的小马路上竟然汇集了如此密集并且闻达的先哲,让人既惊诧又充满敬意。敬意是对闻达之人,他们给予了多伦路生命;惊诧献给了多伦路,因为它不仅是条路,还是一本闻达词典。
选自《红蔓》杂志2016第五期
《红蔓》杂志为双月刊,中英双语,设计时尚,是一本全方位聚焦海派文化的杂志,邮发代码4-905,中国邮政网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上海1000多家东方书报亭皆有零售。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红蔓
《红蔓》杂志编辑部地址:上海镇宁路九号九尊大厦九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