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roch Road|一条多伦路 百年上海滩
| 招商动态 |2016-08-22
今儿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关于这条多伦路
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在随西方列强炮火而涌入中国的淘金者队伍中,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他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
窦乐安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便宜的地价和淞沪铁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于是,新的路名便叫窦乐安路(Darroch Road)。
多伦路附近待拆的虹口区老房
多伦路与上海的豫园老街、静安寺、南京路相比,没有他们的奢华辉煌,显得有点不起眼。然而这条外观看似平凡的观光景点,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台湾作家白先勇也在这里的白公馆里度过童年。
多伦路文化街不过550米长,却蜿蜒蛇行,曲径道幽。这几年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的各式洋楼涂饰一新,门面洞开,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一路列过去,甚是风雅。
王造时旧居:“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当年曾把这里作为革命的一个据点,文革蒙怨死于狱中。如今是1920咖啡馆。这幢房屋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住宅建筑整体具有简化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老电影”咖啡馆,门口乘凉的老爷爷
文学大家丁玲塑像
罕见的中国宫殿风格的基督教堂鸿德堂
多伦路59号,鸿德堂。美国长老会纪念为长老会布道印刷所服务26年的传教士黄启鸿兴建的教堂。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座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廊宇形式的基督教堂。教堂入口处有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楼阁式,覆盖重檐四方攒尖顶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享誉海内外,也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多伦路中央的拐角处,有一條清幽的小路通向著名的“海上名里”景云里。鲁迅夫人许广平女士曾经深情地说过:“景云深处是吾家”。这便是曾居住过无数文学大家的景云里。
说起鲁迅与中国30年代的文化建设,不能不说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当时,内山书店也开设在附近。鲁迅在上海期间,从内山书店里购置了1000多种进步的或急需的书籍,同时,鲁迅被禁止发行的以及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多由内山书店代为出售;在政治环境异常险恶的年代,内山完造还多次掩护鲁迅、郭沫若、瞿秋白等文化人士。内山完造与夫人内山美喜子逝后葬于上海万国公墓,“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生为中华友,殁作华中土。吁嗟呼,如此夫妇!”著名作家夏丐尊先生题写的碑铭高度概括了内山夫妇以及内山书店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说内山完造是中日友好的先驱者当不为过。
雨水打在青石板上
走在多伦路上,随便一抬头便是一座文化名人故居,仿佛他们就在哪座小洋楼里认真创作,或热血沸腾地筹备又一次活动,他们的塑像就在路旁静静地凝望或思考,让人觉得他们的身影其实并未走远,正穿越时空关注着路过的人们。偷得浮生半日闲,喜静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来多伦路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文学前辈们奋斗过的地方。